無論天南地北,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味道,每種味道都能綻放屬于自己獨特的盛宴。
騰沖市的新華鄉被稱為“阿昌族之鄉”,地處保山、德宏“兩州市”和騰沖、龍陵、梁河“三縣市”交匯處,那里萬木蔥蘢瓜果飄香、鳥語蟲鳴純美歌唱,豐富的原生態食材與耐人尋味的阿昌文化深度碰撞,讓當地飲食文化神秘而獨特。一起跟隨騰沖旅游地接策劃小編來了解一下這個民族的獨特美食吧。
新華鄉稻田里有稻花魚,小河里有荷包魚,龍川江里有鰱魚、鯽魚、鯉魚、青魚、羅非魚、拉丁魚以及數不清的小魚小蝦。
關于新華阿昌族的美食,還有這樣一個神話故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王二娘的人,長著一副蛇蝎心腸,橫行鄉里,心狠手辣。讓被她欺壓的百姓或身體致殘、或貧困潦倒、或家破人亡。這些暴行惹怒了上天,天兵天將對王二娘進行了最嚴厲的懲罰——將她的肉丟進水里,變成一群群的魚、蝦、蛙;將她流到地上的血變成一棵棵蔥郁的棕包樹......
阿昌女子一經結婚就會戴上高高的“包頭”,阿昌文化里傳說,歷史上阿昌族與外敵進行了九天八夜的廝殺大戰,在烈火箭雨的戰爭中,箭送不上去,一位聰慧的母親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讓前方勇士們的頭頂上,都用布袋包高一尺五寸,后面的婦女們向高高的“包頭”射箭。這樣,勇士們取下箭就能射殺敵人,又能偽裝借箭迷惑敵人,最終高高的“包頭”立下了功勛......從此,阿昌女子一經結婚就帶上高高的包頭。這位母親的才智還表現在烹飪中,她巧妙地用身邊的食材,烹制出“黃花粘米團”來祭祀戰爭中逝去的族人,烹制出棕包米炒肉和“野芫荽剁肉圓”讓勇士們滋補身子,烹制出“海陸空”告誡人們要珍愛和平,守護好家園。這些美味佳肴,讓苦澀年代里的阿昌族人在快樂享用飯菜時,吃得有誡有思、有情有義、有滋有味,并代代相傳。
阿昌族飲食以大米為主,摻以薯類、玉米,喜食酸味食品。勤勞聰慧的阿昌族同胞憑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便利,精心呵護和利用著山山水水,智慧非凡地獲取著原生態食材,不斷地在烹飪方法中推陳出新。最終,將當地的竹蟲、棕包、雞樅、奶漿菌、知了、帕哈、高山紅洋芋、樹酸茄、蜂蛹、稻田魚等原生態食材華麗轉化為驚艷四季的地方美食。
春天萬物隨陽氣上升而萌牙生長。棕包頭、棕包米搭配豬肉、土雞、紅蘿卜、樹酸茄等佐料、味料,在原味或煎、煮、炒過程中,上桌的“棕包宴”葷素相宜,讓人食欲大開。
“黃團秋思”選用上等糯米,用植物給食物上色的古法泡制后蒸制而成,客觀上保護了食物色彩天然的品質,軟糯香甜、芳香四溢,以赤誠之心祭奠離世的親人。
夏天,雨水充沛、驕陽似火,有利于動植物的茁壯成長。取專吃竹子汁液的竹蟲和棲息在枝頭吸風啜露的知了,以最樸素粗獷的烹飪方式,在微熱的菜籽油里接連打滾,待顏色轉黃,牢牢鎖住食材內富含的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只需灑上幾粒鹽,就能品嘗到純正原生態食材的“一口鮮”。
秋天,一個收獲的季節。將水(海)里肥美鮮嫩的稻花魚、陸地上微苦回甜的棕包、高空巢穴里嫩滑包漿的蜂蛹,用清澈甘甜的山泉水薈萃于一鍋,點綴上蔥、姜、蒜、芫荽、小米辣,待湯色由清亮轉為乳白即可食用,醇美鮮香的“海陸空戰”讓食客們聞著口中生津,吃著大呼過癮。
冬天,一個情感交融的季節。進入臘月,阿昌山寨必殺年豬,必吃“殺豬飯”。其中,“竹里香妃”是“點睛之筆”。一節青竹筒,一堆秘制鮮肉,受熾熱火焰洗禮,每一塊土豬肉變得鮮嫩舒展,竹子的清香、豬肉的芳香,經過反復的吸收與釋放,在鮮與香之間,化作驚艷嘴巴的獨沽美味。
冬季進補品——阿昌烤豬的獨特之處,在于首選35—60斤之間的土雜豬,用手的溫度使涂抹在豬肉上的秘制調料微微融化,讓腌料的滋味滲入肉質肌理,將草果葉、辣姜子葉、山花椒尖與姜片攪拌裝入豬肚,不斷刷上花生油增香提亮,在炭火三個小時左右的炙烤下,色香味俱全的“硬核大菜”不斷挑逗著人們的味蕾,皮脆肉細味香,嗦一口即入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