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跟著騰沖旅行社小編一起走進騰沖!
“土鍋子”也稱“烀鍋子”“暖鍋”,漢族民間傳統烹飪膳食風俗,騰沖大部分地區流行。|
|
土鍋子的歷史淵源:土鍋子的真正來源,現今還無實證,鄉間流傳說:元朝末年,朝中派了一位大將到騰沖守關。這位
大將來到邊陲后,看到每天送到邊關給士兵的餐食都變冷了,他就想“用什么方法才能讓守邊的士兵吃上熱乎乎的飯菜呢
?”他叫工匠嘗試用當地特殊的泥土燒制成一種既可移動又能隨時加火升溫的土鍋子,在其多次研制改造下,終于制成了
土鍋子。明崇禎1639年四月十三日,徐霞客游歷至騰越,就曾看到過制作土鍋子的盛景,他在游記中寫到"由村北又西三
里,有廬舍當坡塍間,曰土鍋村,村皆燒土為鍋者”,由此可見,土鍋子制作技藝,已然存在,終歷經數百年歲月變遷流
傳至今。
土鍋子的制作工藝:
騰沖土鍋子的制作,從土陶鍋的燒制到食材的準備與烹制,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工匠和廚師的匠心。
土陶鍋燒制:
1. 選泥與打泥:制作土鍋子首先選用粘性較好的膠泥,加入細沙和水攪拌,然后用石錘使勁錘打,此為“打泥”,打好的泥
要窖起來陸續取用。
2. 做鍋盤(鍋身):用手工捏成雛形。經曬干,以竹篾箍之,再次加工;而后制鍋腳,最后在盤內中點制火管。并用木制
平錘和光滑的鵝卵石內墊外敲,敲成厚薄相勻的火鍋形。
3. 晾干燒制:做好的鍋子放到院子里晾干、曬干,曬干后,投入窯內燒紅,出窯后,涂以紫膠,達到既光滑美觀又不浸濕
漏水。
4.熱煉去苦:土鍋子使用前,還需熱煉,用淘米水或者菜皮、菜殼煮,用食油涂多次去除苦澀味。
|
土鍋子烹制
1. 準備食材
熬制高湯:湯是土鍋子的靈魂,通常選用豬排骨或筒子骨小火慢熬,使湯醇厚清香不油膩。
處理配菜:到地里挖來新鮮的芋頭,摘飽滿的蠶豆和葉片肥厚的青菜,洗撿干凈切好備用。將黃竹筍干泡發后煮數小時
,切成片。把新鮮豬皮刮洗干凈后煮熟曬干,用菜籽油炸泡,再用冷水浸泡,然后片成薄片制成泡皮。豬后腿肉切片放入
土雞蛋、面粉、草果面、鹽、蜂蜜水等拌勻,放入油鍋中炸成金黃色的酥肉。將豬脊肉剁成肉末,加調料攤在雞蛋液制成
的蛋皮上卷成蛋卷,上鍋蒸熟。
2. 上鍋烹制:將炒好或焯好的青菜、芋頭、紅蘿卜等鋪在土鍋子底層,再依次放入黃筍、酥肉、泡皮,最后加上切成棱形
的蛋卷和碧綠的蠶豆米或者豌豆米點綴。澆上高湯,在土鍋子中間的火爐生火,用炭微火慢煮兩三個小時,待底菜的本味漸漸融入湯汁,土鍋子便大功告成。
騰沖土鍋子不僅僅是一道美食
它還承載著騰沖人民的情感與文化
它是騰沖人招待客人的特色菜
也是祭祀祖先時的必備佳肴
它見證了騰沖的歷史變遷
傳承著先輩們的智慧和技藝
是騰沖飲食文化的重要符號
也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轉載至:騰沖文旅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