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教材做了哪些設計?如何落實《指南》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校園生根發芽?記者就此采訪了專家和學校。
1.如何破?正本清源厘清內涵和邊界
在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時代新人至關重要。2017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要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以幼兒、小學、中學教材為重點,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
教育界和社會都高度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問題。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熱度持續,許多地方和中小學校都在各學科教學或地方課程、校本教材中不斷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取得了不少進展和成效。
“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哲學學院教授沈湘平說,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選擇缺乏標準,甚至精華與糟粕不分;
2.進什么?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質要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小學課程教材容量有限,“進什么”一直未有權威厘定,這是當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點兒“亂”的重要原因。此次《指南》深刻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質要義,對“進”的主題內容、載體形式、選擇原則都有了明確規定。
在主題內容上,《指南》根據《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確定了核心思想理念、中華人文精神、中華傳統美德3個方面的主題內容,并明確了每個方面的具體內涵,為中小學課程教材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提供依據。
在載體形式上,《指南》開創性地將主要載體形式劃分為經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識、科技成就、特色技藝和其他文化遺產等6個方面。
在具體學科、學段上還列出了載體形式。每種載體形式下還囊括了一些更為具體的形式,與主題內容相配合,使解決“進什么”的問題有了可操作的具體抓手。
在選擇原則上,《指南》強調堅持育人導向,將育人立意指向作為素材取舍的根本標準;強化經典意識,強調所選素材的經典性。
事實上,“進什么”還涉及了“進多少”的問題。根據《指南》精神,在國家課程層面,要全面融入各學科課程教材,要保證容量適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只是知識講解、文字記憶,更應該培育文化精神、滋養文化情懷,實現文化引領。”彭蘇華介紹,大馬路小學校在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擇性課程的基礎上著力打造武術、京劇、剪紙等課程,充分挖掘徐州地域文化,整合資源開展豐富的實踐課程,不斷優化、架構基于徐州地域特色的實踐課程體系,增強學生的在場感,保證認同感,提升價值感和獲得感。
怎么進?構建一體化課程教材體系
沈湘平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怎么進”課程教材是重點和難點,也是《指南》的亮點。
《指南》區分學段要求,分小學、初中、高中3個學段,細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的層次要求,體現明顯的進階性。小學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和感受力為重點,初中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為重點,高中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和踐行能力為重點。
《指南》明確學科安排,以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三科為主,藝術(音樂、美術等)、體育與健康學科有重點地納入,其他學科有機滲透,以“3+2+N”的方式分學科提出“怎么進”的要求。各學科從自身特點出發,發揮各自優勢,彼此協同配合,形成有機整體,共同完成“進”的任務,既全科覆蓋又區分主次、體現特點。
“各學段各學科要在課程教材一體化落實上下功夫,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縱向銜接、橫向貫通。”吳艷玲建議,一方面學校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細化確定各學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目標、學習內容、載體形式等,另一方面要克服學科本位主義思想,避免各自為戰,形成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科協同育人合力。